加入收藏  |  设为首页  |  网站地图
您现在的位置是:德福心理 >> 神经症 >> 病例名称 >> 恐怖症

大灾之后该怎样抚平心理创伤

添加时间:2008/11/6   来源:德福心理

德福心理温馨提示:灾难过后,要进行心理危机干预,抚平心理创伤。

国人在缅怀逝者时,也将目光转向了那些在地震中幸免于难,但饱受心理创伤的幸存者。

  国家卫生部5月19日发布了《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》。至此,以前在大灾难中往往缺位的词——“心理危机干预”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。

  灾后心理阴影会长期存在

  中国心理学会的一位专家说,唐山地震留下了两座废墟:一座物质废墟,一座精神废墟。一对在地震中失去儿女的唐山夫妇,每年的7月28日前后,都感觉如万箭穿心般痛苦。那几天里,他们不看电视和报纸,不听广播,不愿触及任何与7·28地震相关的信息。用他们自己的话说:“每到7·28,我们都要大病一场!”

  无论是美国9·11事件(2001年)、“卡特里娜”飓风(2005年),还是印度洋大海啸(2004年),在每一次灾难之后,痛苦都会在幸存者的心灵深处挥之不去。这不仅在当时使一些人产生害怕、悲观、无助、易怒、失望等情绪,并出现疲倦、失眠、做噩梦、心神不宁、记忆力减退等症状。而且,灾害造成的各种心理阴影会伴随受害者很长时间甚至终生,严重者还会因此自杀。

    科学地做好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个长期过程。有关研究和临床经验表明,在地震后不同的时间阶段救援的重点不同。地震后头一周,挽救生命是重点;灾后3个月内,救灾、安顿和心理安慰是重点;心理问题和疾病将会在地震3个月后逐渐显现和增加,地震带来的心理创伤将在不同人群中以不同形式持续存在多年。也就是说,从灾难性事件发生直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,都需要相关专业人员为因灾受到心理创伤的人员提供心理危机干预,帮助其走出灾难带来的心理阴影。

  心理承受力可决定生死

  在这次汶川地震中,北川中学有一个班的60名同学被深埋地下,“李静”(网名)在博客里记录了这样一段中学生在废墟中等待营救的经历:女中学生瑶瑶亲眼看着同学相继死去,瑶瑶的身边就是同学的遗体,剩下的同学互相说着话,并尽可能把手拉在一起,希望用这种方式赶走恐惧和寂寞。其中一位同学实在撑不住了,低声说“瑶瑶,我害怕,我实在撑不下去了,我想死!”“不要死,坚持住,会有人来救我们的!”几个同学劝慰。但还没等瑶瑶和其他同学反应过来,这位绝望的同学就将头撞向墙壁自杀了。50个小时后,瑶瑶和其他3位同学得到了救助。

  在这次的救助过程中,许多人奇怪为什么一些经过100多个小时后的生命奇迹,多发生在一些年龄偏大甚至是老年人的幸存者身上?有心理学专家认为,年长者阅历多,对灾难和苦难的心理承受能力强,不能不说是其中重要原因。

  事发半年内是关键期

  曾参与印度洋海啸救灾的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专家兰达尔·凯耶斯说:“一场大灾难,对人们造成的心理损害是巨大的,许多人可能终生难以复原,潜藏在心中的恐惧和忧虑难以消解。如果他们能得到早期救助的话,心理状态会得到一定改善。事发半年是一个关键时期,对他们进行心理救助,可防止群体性心理危机的爆发。”可见,“缺少心理援助的救灾,其实是不完整的救灾。”

 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门新兴学科,它是指对处于创伤事件的个体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,防止其精神崩溃,使之尽快摆脱困境。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主要有三:一是防止过激行为,如自伤、自杀或攻击行为的发生;二是促进交流,鼓励当事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,也鼓励当事者树立自信心和正确地自我评价,给他提出适当的建议,促进问题的解决;三是提供适当的医疗帮助,处理昏厥或激动状态。

  中国的心理危机干预始于1994年。当时新疆克拉玛依火灾夺去了325人的生命,绝大多数是中小学生。灾难发生后,北京的专家,对伤亡者家属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心理疏导;2006年8月,浙江遭遇“桑美”台风袭击,浙江省卫生厅、心理卫生协会等部门的专家,联合组成“心理援助队”抵达灾区,启动了为期半个月的“心理救灾”行动;此外,在抗击“非典”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自然灾害过程中,一些民间心理组织专业人士也纷纷奔赴一线,对灾难亲历者、遇难者家属以及直接参与救助的医护人员提供心理援助。“心理危机干预”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认识和接受。

  震后心理救灾要科学

  此次赴灾区的一些心理干预工作者,采取了许多专业的方法,帮助幸存者特别是中小学生舒缓情绪。比如有的是拿出一张张白纸让孩子们随意撕,于是孩子们手中的纸都有了不同的缺损,再让孩子们把手中的纸叠成纸飞机,把它们抛向高空,然后告诉他们,残缺的纸飞机也可以高飞。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救助工作者会有许多专业的方法。下面是其中几点需要注意的方面:

  (1)不要说善意的谎言,不要当面宣布他们为“孤儿”

  “年龄越小,受到心理创伤的影响就越大。”北京心理咨询的专家说,“一些人小时候受了创伤,症状可能到了成年才会表现出来,由于时间相隔太久,人们也许根本意识不到,但这些症状都是童年时期经历灾难后所留心理创伤的反应。”面对受灾的儿童一定不能说“别哭”之类的话,要鼓励他们把悲伤情绪表达出来。也不要说善意的谎言,尤其对那些失去父母的小孩,不能说“你爸爸妈妈没有死,而是去了很远的地方”,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如实告诉他们:“爸爸妈妈不会回来了,但别担心,我们会帮助你的。”最忌讳的做法是给他们贴标签,当面宣布他们为“孤儿”,如果一定要叫,也应该是“那个穿黄衣服的小女孩”这类比较中性的称呼。

  (2)迫切需要援助的人有三类,包括救援者自身

  心理学家把迫切需要心理援助的人分为三类:遇难者家属;旁观者(包括幸存者、目击者);外围人群(包括救援人员、官员、记者,以及通过媒体间接体验到灾难冲击的一类人)。他们在灾区直接感受了灾情,视觉上受到相当大的冲击,再加上睡眠不足、食宿条件差等原因的影响,他们同样会感觉到生命的脆弱、无助等负面情绪,所以也应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,首先要让他们维持心情的平静,只有在冷静的状态下,才能清醒地体会到在别人和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,才能提供最有效率的救助;其次,不能过劳,24小时连续工作的结果将埋下心理隐患,一定要每天保证几小时的睡眠,给心灵提供修复的空间;救助者也会有悲伤情绪,不要压抑,一定要把这种情绪表达出来;要鼓励他们多看自己以及其他人员的贡献,少看失误等负面信息。

  (3)心理危机干预者自我心理必须健康

  虽然心理危机干预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,专业人才比较缺乏,但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必须是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学家、社会工作者、精神科医生、心理咨询师等。做心理危机干预的人,至少具备以下条件:接受过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训练、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(能够面对真实的灾难场景、血腥环境)、自我心理必须健康(没有类似的心理创伤经验)。

相关文章
快速导航
下属机构
youcetu
德福观点
相关案例
分割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