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入收藏  |  设为首页  |  网站地图
您现在的位置是:德福心理 >> 其他服务 >> 特需服务

老年人丧偶后的心理问题及其防治

添加时间:2008/11/3   来源:德福心理

暮年丧偶,可谓是老年人的一大不幸。虽然生、老、病、死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事实,但当相依为命数十载的爱人突发急病而亡,其悲痛无法形容。老年丧偶后,怎样才能尽快摆脱和缩短因过度悲伤而引起的心理障碍?
张先生,今年65岁案例简述:。三个月前,他的老爱人在家突然倒地,神志不清,大小便失禁,喷射性呕吐。当时老张正在客厅看电视,见此状,手忙脚乱地将倒在地上的妻子抱起来放在床上平卧,帮她洗脸,檫身,忙了好长时间才想起打“120”急救。由于延误抢救时间,尽管经过多方抢救,老伴还是在一天后去世了。医生说他送来抢救太晚。
从此,他整天痛悔、焦虑不安,吃不下,睡不着。而且出现自感极为痛悔而无法摆脱的自责现象,“我错了,我错了。我怎么就不知道赶快送她医院抢救呢?我太笨,我太笨……”。
点评:
    分析看来,张先生的爱妻是因突发脑溢血而亡。该病起病急,死亡率很高。由于他很长时间在悔恨、自责中生活,心理活动已发生明显障碍。
暮年丧偶,可谓是老年人的一大不幸。虽然生、老、病、死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事实,但当相依为命数十载的爱人突发急病而亡,其悲痛无法形容。造成心理障碍的原因大致有以下方面:
    (1)强烈的恶性心理刺激超过心理承受能力。俗话说“少年夫妻老来伴”,几十年的恩恩爱爱,已心心相印。现至爱突然暴病而去,这突如其来的、震惊的、极其悲痛的刺激,如刀割一般,使精神崩溃了。
    (2)空虚、失望:老爱人突然离去,生者失去了心理支持和依靠,孤苦伶仃,导致内心一片空白,不知所措。无助感明显增加,对生活失去了信心。
    (3)心理失衡:夫妻长年相处互敬互爱,心理活动都处于平衡状态。当一方突然离世,生者失去了心理支撑和依托,尤其是老年男子生活适应能力较女性差,心理创伤更大。常可出现退缩、恐怕、紧张、失眠、忧愁等心理不平衡表现。
    一般认为,遇到至亲离世,悲伤是必然的,但表现程度和持续时间因人而言,在不同的阶段又可以出现不同的心理反应:
    (1)心情悲痛:突然丧偶,必然悲痛欲绝,嚎啕痛哭,撕心裂肺,欲用哭叫声唤醒已离世的亲人。强烈的期盼和渴望只能导致更深的悲伤,短期内难以消除。
    (2)自责:张先生痛悔自己当时“为什么”不赶快将妻子送医院抢救?这就是自责心理。他不懂医道,不应负责,即使马上送去抢救,效果也很难说。但他仍对自己的“无知”悔恨在心,怪罪自己,这是用一种痛苦的心态去寄托对妻子的深深怀念和哀思。
    (3)焦虑不安:张先生亲眼目睹妻子的病逝,仍幻想她回来,期盼心情强烈,又无能为力,导致吃不下,睡不着,终日坐卧不宁,心神不定,这需要持续一段时间。
    (4)疲惫、忧郁:强烈的情绪激动、悲伤、紧张、焦虑后非常耗竭精力,会使人全身疲累。在无望得到配偶再生时,生者可产生抑郁、消极情绪,甚至自杀行为,长期的疲惫、悲观失望会引起身体免疫功能下降,引发精神和躯体疾病。
    (5)怀念: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生者往往不断地回忆死者生前的生活过程和往事。进餐、睡前都会浮想联翩,头脑中常会出现老伴的身影,甚至幻听到他(她)的声音,每看到遗物,更是触景生情,以前美好的时光与现在过分清静、孤独的场面形成鲜明反差,很容易引起抑郁情绪。
    老年丧偶后,怎样才能尽快摆脱和缩短因过度悲伤而引起的心理障碍?
    (1)要充分接受丧偶的现实:应领悟“生老病死乃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”,“人死不能复生”的道理,应建立对生活的信心,对老伴最好的怀念就是保重自己的身体,让小辈放心,也让亡者安息。
    (2)转移注意力:应尽可能走出容易触景生情的居室,到社区参加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,也可到亲朋好友、子女处小住一、二十天。把有些遗物暂时收藏起来,以减少痛苦的回忆。实际上,对老伴最好的思念就是你能够健康乐观的生活着。
    (3)广泛培养爱好,增加社交活动:这是非常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。如上公园散步、聊天、小跑、练气功、打太极拳、种花、养鸟、下棋等,不仅能摆脱痛苦,稳定情绪,更重要的是拓展自己的生活圈,交知心朋友,尽快走出丧偶后的心理阴影。
    (4)寻机再觅佳偶:丧偶后最大的苦恼是孤独,找一位贴心的老伴有利于减少孤寂无助感。当然,再婚需要跨越三大坎:一是子女的阻拦和反对,二是社会陈旧习俗观念的束缚,还要注意择偶条件的合理性和现实性。事实表明,老年人再择佳偶有利于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,是防治疾病、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。
相关文章
快速导航
下属机构
youcetu
德福观点
热门话题
分割线